文化中国行丨针尖上的非遗——渤海靺鞨绣
《文化中国行》专栏,走近传承千年的渤海靺鞨绣,感受来自龙江的非遗文化魅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又名渤海靺鞨绣,它被誉为“刺绣中的油画”,这样的艺术传承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
孙艳玲数字满绣艺术馆销售经理孙晶:“只有咱们北方才具有柞蚕丝,它质地比较密实,染色后颜色固定也特别强,颜色特别绚丽,刺绣出来的作品色彩特别丰富,也特别立体。它有一个遇光折射的天然特点,作品特别有光泽感,不被暴晒的情况下,千年不腐。”
以往的靺鞨绣,采用的针法主要是满族早期渤海国百姓使用的传统针法“鸡爪针”,形态类似鸡爪,针脚也比较大。在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的创新下,现在的靺鞨绣主要是以三角针为主,这种针法也融入了东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刺绣作品也从细腻柔和转变成了立体感极强的色彩对比。
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第五代省级传承人王彦霞:“我现在做的就是以靺鞨绣针法三角针刺绣的一幅冰雪作品,下面是大三角,越往上越细腻,越往上针脚越小。针法还可以并股掺色,用两个颜色以上的线穿到一个针眼里,这样绣出来的作品颜色比较鲜活自然。”
如今,渤海靺鞨绣还与现代摄影技术结合在一起,刺绣出来的作品更加透视逼真。在孙艳玲数字满绣艺术馆非遗文创研发展示中心,可以看到这里的产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这里的亚冬会主题文创产品在光线的映衬下显得栩栩如生。
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第五代省级传承人蒋丽娜:“我们也有自己的大师工作坊,已经教授了近万名的人群。以北方的冰雪刺绣为主题,未来我们也会做更多的原创性的作品,让我们的靺鞨绣更具有代表性。”
阅读剩余全文()- 上海首个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门诊落成
- 清明民航运输活力彰显 支线“小城”航线激活区域旅游经济
- 当AI赋能医疗 可以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什么?
- 【节气里的大美中国】古籍里的清明:“三合一”节日写满春意盎然
- 乐于林泉 诗意栖居——故宫博物院“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印象
- 专家:单抗药物让AD治疗进入新阶段
- “失”中见“得”——从铁路失物招领处看春运之“变”
- 中外博主眼中的新疆冰雪盛宴
- 春节临近 “年宵花”市场火爆 品种服务都“上新”
- 古韵新声入江南——江苏无锡打造“爱乐之城”
- 冠心病治疗有望减少支架植入?中国科学家发布研究新成果
- 大地从来都是敞开的——阿来《大河源》中的行走、生态与文明
- 聚势前行·智领增长,龙树双密封静音木门技术专利新闻发布会
- 古人如何祈求“安和常乐”?古代吉祥文化展在沪开幕
- 用米汤代替母乳和配方粉,也能让新生儿健康成长?丨中新真探
- 首次全文影印“满铁”参与侵华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