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有望减少支架植入?中国科学家发布研究新成果
中新网杭州3月31日电(张煜欢)当地时间3月29日至3月31日,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度科学会议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代表团队在大会最新突破性临床试验专场上作特邀报告,公布了FLAVOUR Ⅱ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在非复杂冠心病患者中,基于血管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在临床结局上不劣于血管内超声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且具有减少支架植入的优势。
该研究同步发表于国际顶刊《柳叶刀》。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或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心绞痛或心肌梗塞性心脏病的一种形式,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它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中,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功能意义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传统的有创血流储备分数测量虽被广泛认可,但操作相对复杂且存在一定风险。而血管内超声作为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重要工具,虽能直观显示血管内结构,但同样属于有创操作。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基于血管造影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测量技术应运而生,其无需额外导丝和血管扩张剂,操作简便且无创,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此背景下,FLAVOURⅡ研究聚焦于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50%),对比了基于血管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血管内超声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旨在进一步探索血流储备分数在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决策及优化中的价值。
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复杂冠心病患者中,基于血管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在临床结局上不劣于血管内超声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且具有减少支架植入的优势。这一发现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便、无创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决策和优化工具,也为未来心血管介入治疗指南的更新提供了有力证据支持。
据悉,本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胡新央、张金龙,首尔大学医院Seokhun Yang;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首尔大学医院Bon-Kwon Koo。
目前,王建安团队正在进行FLAVOUR Ⅲ研究,FLAVOUR系列研究成果相继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其有望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多的希望和选择。(完)
- 铁路五一假期火车票,开售!
- 心理健康蓝皮书:短视频高强度使用与抑郁和焦虑风险显著相关
- 4月8日美农生物(301156)涨停分析:动物保健、饲料概念驱动
- 净利或将翻倍!比亚迪,一季度最高预盈100亿元
- 首批国家级名单公布!广西这些品牌入选
- 【文化中国行·一线讲述】那些被文学照亮的村落
- “慧”及养老 上海已建成70多家智慧养老院
- 暴雨蓝色预警:10省区有大到暴雨 湖南江西等地局地有大暴雨
- 华艺照明2025年春季新品订货会,重磅发布!引爆市场!
- 上海首个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门诊落成
- 清明民航运输活力彰显 支线“小城”航线激活区域旅游经济
- 当AI赋能医疗 可以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什么?
- 【节气里的大美中国】古籍里的清明:“三合一”节日写满春意盎然
- 乐于林泉 诗意栖居——故宫博物院“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印象
- 专家:单抗药物让AD治疗进入新阶段
- “失”中见“得”——从铁路失物招领处看春运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