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成“15分钟社康圈” 公立医院均无负债运营
中新网深圳12月10日电 (索有为 周璨)国家卫生健康委10日在深圳举行新闻发布会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分享深圳市、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实地经验。
据介绍,深圳强化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逐步增强,建成“15分钟社康圈”,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39.3%,84.7%高血压、76.9%糖尿病患者在社康机构就诊。

2023年,深圳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比达到27.4%,全市公立医院均没有负债运营。近年来,全省县域内、市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85%、95%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目标。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区长左金平表示,2017年至2023年,罗湖区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的全科医生从2.1名提高到7.2名,社康诊疗量占集团总诊疗量的比例从39.9%上升到62.4%。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先行先试,探索与港澳的医疗规则衔接,推动“医疗、药械、人才”互联互通。2023年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超过37%,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4.5%,药占比下降到19.0%。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表示,实行“以岗定薪、同岗同酬、责薪相适、绩效管理”的薪酬体系。建立“固定为主、绩效为辅”的分配制度,员工固定薪酬占比约70%。调整不同科室之间同岗同级人员的绩效工资差距普遍控制在1.8倍以内。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作为内地首家香港医疗服务费用异地结算单位,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承担实施香港“长者医疗券”计划、“病人先导计划”,已累计服务港籍患者16.7万人次。率先探索救护车跨境通行、人员签证与跨境执业等规则贯通。
作为全国首家“港澳药械通”试点医疗机构,目前,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已获批使用27种进口药品、17种进口医疗器械,累计使用超5000人次。试点经验已推广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个地市45家指定医疗机构。
此外,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建立香港医生与内地高级职称评审接轨的认定机制,37名港籍名医获评正高职称。同时,该院成立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在临床肿瘤等7个专业开展试点,遴选9家医院37个专培基地,共有121名学员入培。(完)
- 上海首个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门诊落成
- 清明民航运输活力彰显 支线“小城”航线激活区域旅游经济
- 当AI赋能医疗 可以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什么?
- 【节气里的大美中国】古籍里的清明:“三合一”节日写满春意盎然
- 乐于林泉 诗意栖居——故宫博物院“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印象
- 专家:单抗药物让AD治疗进入新阶段
- “失”中见“得”——从铁路失物招领处看春运之“变”
- 中外博主眼中的新疆冰雪盛宴
- 春节临近 “年宵花”市场火爆 品种服务都“上新”
- 古韵新声入江南——江苏无锡打造“爱乐之城”
- 冠心病治疗有望减少支架植入?中国科学家发布研究新成果
- 大地从来都是敞开的——阿来《大河源》中的行走、生态与文明
- 聚势前行·智领增长,龙树双密封静音木门技术专利新闻发布会
- 古人如何祈求“安和常乐”?古代吉祥文化展在沪开幕
- 用米汤代替母乳和配方粉,也能让新生儿健康成长?丨中新真探
- 首次全文影印“满铁”参与侵华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