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银耳“金字招牌”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房产家居 2024-01-20 clz123 68526

  □ 本报记者 王 进

  □ 高 寒

  发展特色产业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今年11月20日,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这为今后全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决策部署指明了方向。作为地处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地的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将如何主动创新作为?本报记者就该问题采访了通江县委书记李玉甫。

  “近年来,通江县以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为抓手,主动作为,创新突破,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玉甫说,全县以打造通江银耳百亿产业为目标,聚焦产业基础、规模优势、长期动力三大重点,打好特色优势、加工转化、产业发展“三张牌”,促进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奋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通江银耳”连续3年入选“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地标产品品牌百强”名单,2023年区域品牌价值达61.66亿元。

  因地制宜 打好特色优势牌

  通江银耳历史悠久,是世界银耳的发源地,全县高品质椴木银耳常年接种100万袋以上。然而,随着时代变化,通江银耳被其他地区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快速“超车”,其市场占有率呈断崖式下降。如何创新思维振兴银耳产业,成为通江急需回答的“时代之问”。据李玉甫介绍,通江县因地制宜克服产量不足“木桶效应”,聚焦聚力打好特色优势牌。

  聚焦优势锻长板,推动“椴木银耳强品牌”。加快推动银耳品牌文化培育建设,明确椴木银耳主打高端药食同源市场,制定地方标准13项,其中8项被列入国家标准,建成产业溯源、产品防伪、品牌监管体系,确定通江椴木银耳四级价格体系,保持通江银耳“耳中极品”“菌中魁首”高品质高价值传统优势。

  靶向发力补短板,发展“木屑银耳深加工”。聚焦通江银耳高端产品“叫好但不叫卖”的发展短板,以“木屑银耳”工厂化生产方式提升产量,主打精深加工市场,围绕“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三大主攻方向,开发七大系列40多个品种产品,实现袋料银耳规模化生产,年产量可达2000吨以上,产值超10亿元。

  三生相融固底板,实现“三产融合促振兴”。围绕“三生相融”发展理念,以生态旅游、医疗养老、餐饮美食等融合发展为核心,系统编制银耳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动产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并以陈河银耳小镇为核心,推动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乡宿乡食、乡购乡娱等一体发展,“一带两区三园百基地”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带动周边农户9000余人就业,实现农旅增收2亿元。

擦亮银耳“金字招牌”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链补链 打好加工转化牌

  产业工业化是推动通江银耳提质升级的重要途径。李玉甫说,通江县将紧随产业现代化大趋势,在聚主体、延链条、强保障等方面汇聚合力,打好加工转化牌,开发通江银耳深层次价值,激发产业“集群效应”,开启通江银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蝶变新征程。

  全要素保障聚合力。坚持“两区三园”基本格局,撬动社会资本20余亿元向产业发展集中区域、产业园区倾斜投入,建成银耳种植基地4000余亩、耳堂2万余个,标准化木屑银耳生产及精深加工厂房12万平方米,配套建设技术检测、冷链物流、智能直播、餐饮服务等综合设施,持续推动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为银耳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坚实基础。

  全链条招引兴业态。坚持“头部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竞相发展”思路,组建“1+1”通江银耳产业链和招商小分队,招引培育头部企业8家,全产业链开展工厂生产、食品饮料加工、多糖及透明质酸提取利用,加快构建“龙头企业+上下游+左右岸+关联企业”的工业产业发展生态圈,预计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以上。

  全过程服务提质效。设立5000万元银耳产业发展基金,建立园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用工支持。研发“通快办”云平台,开展“一企一策”上门服务、“一企专人”定制服务、“一企通跑”定向服务,确保“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创新推出“银耳贷”特色信贷产品,累计向银耳产业企业发放贷款3.5亿元,充分解决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

  多元融合 打好产业发展牌

  产业长期发展要有长效动力。李玉甫表示,通江县将紧扣“多元互动、融合联动、创新驱动”工作思路,创新机制、多方挖潜、多元赋能,持续打好产业发展牌,实现产业长期“共振效应”。

  共享利益“激动能”。构建“龙头企业+专合社+大户+群众”等多元主体利益联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自种增收、产品代销、园区务工、入股分红等联农带农方式助农增收。目前,全县从事银耳相关产业各类新型经营主体300余家,带动4.3万余名群众人均增收1.1万元。

  文化挖掘“增潜能”。打造银耳文化IP,加大文艺作品创作力度,《银耳花开》《银耳姑娘》《银耳传奇》等文艺作品深受群众和游客好评。以打造文游购娱一体化为目标,建成银耳博物馆2座、四川首批农业主题公园、“通江花月夜”夜间集市主题商业街区。通江银耳生产系统入列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银耳传统生产技艺成功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银耳生产技艺体验基地入选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体验基地。

  创新驱动“蓄势能”。近年来,通江县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持续发力,建优建强全国唯一从事椴木银耳科研的基层科研单位――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聘请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担任首席顾问,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科研人才、本土专家储备库,成功选育出4个银耳新品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全省科技进步奖2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获批第八批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创建单位和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同全国10多所科研院校合作,发挥‘特色’优势,做好‘融合’文章,推动规模化种植、工业化转化、多元化发展,深挖深层次价值,持续擦亮通江银耳‘金字招牌’,加速推动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破茧成蝶、展翅腾飞。”李玉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