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大模型解放生产力,新型工业看到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肖潇 实习生刘悦行 北京报道
“我们正在工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又恰逢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机遇,我们有条件、有理由把大模型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
11月22日,“《财经》年会2024:预测与战略”在北京举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出席并发表演讲,指出大模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魏亮首先指出,大模型应用带来了三大变革:一是人机交互的变革。早先机器只能理解指令,必须由研发人员把需求翻译成机器能听懂的语言和程序,才能继续应用。有了大模型后,可以输入自然语言、图片、视频等等。输入模式有了迅速演进,也能拥有多模态的输出结果。
二是生产力的变革。以软件工程行业为例,GitHub Copilot发布以来,为100多万开发者编写代码,预计5年后,80%的代码将由AI编程。魏亮认为,大模型降本增效的效果明显,把知识存储在参数里面,更容易实现关系抽取、属性抽取、搜索关联,而且能迅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是研发的变革。魏亮解释,“原来通过实验,希望观察到现有的理论公式解释不了的现象。而在大模型时代的范式,只管把数据给它,它会思考并给出一个答案。喂给它足够多的数据,它可以给出结果,能通过数据相对直接地触摸现实。”魏亮提到谷歌和DeepMind旗下的AlphaFold2,其几乎能破解所有已知蛋白质分子结构。可以说从药物到遥感,各个研究都已经,或即将拥有新的范式。
具体到发展路径,魏亮总结了两条值得参考的方向:横向来看,可以通过更大的算力、更好的训练数据精调算法,使得大模型成为一个全才;纵向上,把行业的知识灌注基础大模型,形成相对专用,且算力规模可控的行业大模型,以此赋能行业。总体来说,魏亮认为把人工智能工程化应用到产业中,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新型工业化是魏亮期望的垂直领域。数据来看,我国10亿级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发布了79个,数量仅次于美国,算力规模也居全球第二。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占GDP比重达33.2%,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是全世界唯一能实现工业门类全覆盖的国家。人工智能技术基础好,工业体系完整、应用场景丰富,双重优势为新型工业化带来机遇。
对于工业领域,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检测、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环节都可以应用大模型。以研发阶段为例,基于大模型分析归纳、生成内容、强化交互能力,研发效率可以提高,设计门槛也会随之降低。魏亮期望:“我们可以在数字化过程中应用好大模型,让制造业走向智能化。”
- 石破茂赢得自民党总裁选举,将成下一任日本首相
- 新华全媒+・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新疆喀什:情系“一老一小” 守护“朝夕美好”
- 破发股翔腾新材4股东拟减持 去年上市募5亿当年净利降
- 福建南平武警开展搏击教练员集训
- 沈阳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
- 今年宁夏计划实施路况提升和特色路项目5652公里
- 广州市海珠区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殉国130周年
-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看我国“硬核”科技有多广泛
- 中新真探:出汗就是在燃烧脂肪吗?
- 上市公司半年报扫描:海外业务收入持续增长
- 吃南瓜能降血糖……是真是假?|谣言终结站
- 中新真探:柿子不能与鱼虾蟹类同食吗?
- 转发收藏!秋分后南北方食养各有重点丨时令节气与健康
- 健忘就是这种疾病的征兆吗?如何早期识别这种疾病? |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 江苏省卫生健康云临床检验平台上线
- 广西建设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 持续改善就医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