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系统集成理念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视野之家 2023-10-11 clz123 97280

  核心观点

  系统集成引申到基础设施领域,就是对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配置,推动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协调联动,促进基础设施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基础设施整体布局、结构、功能最优,形成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能够满足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发展需要的整体最优方案。

  刘立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所谓系统集成通常是指对众多的技术和产品合理地选择最佳配置的各种软件和硬件产品与资源,形成完整的、能够解决客户具体应用需求的集成方案,使系统的整体性能最优。引申到基础设施领域,就是对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配置,推动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协调联动,促进基础设施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基础设施整体布局、结构、功能最优,形成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能够满足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发展需要的整体最优方案。

  贯彻系统集成理念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意义

  现代化设施体系建设的要求。系统集成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标志。现代化基础设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全面系统的,在国家、区域多个层面实现设施之间的协同联动、互补共济、快速响应,实现多点成线、连线成面、相互联通,具备一体化协同保障水平和供给能力。

  实现基础设施整体性能最优。系统集成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整体性能最优,而不是单一部件或成分的最优。对于基础设施投资来讲也是如此,并不是追求某一类设施功能的完善或局部最优,而是要推动基础设施体系的低成本、高效率、先进性、适应性发展,使基础设施体系的整体性能达到最优。

  提高基础设施的品质和质量。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规模扩张已经不是发展的重点,未来要从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的角度出发,提高基础设施的品质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一过程对实力和技术要求更高,需要权衡的因素也更多,必须提高顶层设计和规划能力,实现系统集成。

  适应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需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推动了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基础设施发展,带动了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基础设施不再是传统领域的发展,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多领域、跨行业、融合化的发展,实现集约共建、开放共享和协调联动。

  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基础设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需要在面临自然灾害、传染病疫情、战争等突发的、极端的、无法提前识别的情况时,展现足够的抵御外部冲击、应急保障和恢复运转的能力,具有足够的稳健性、可恢复性和适应性,这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多。优化基础设施的系统集成可以有效提升抗风险能力,提高安全韧性。

  运用较少的投入实现更大的效益。系统集成不是单纯选择最好的设施的简单行为,而是要选择最适合用户的需求和性价比较高的设施。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设施投入巨大,负债也惊人,财政上不可持续,公营公司也不堪重负,未来需要精打细算,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系统性缺陷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但是,基础设施的系统集成能力和水平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联通度和协同性水平不高。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和公平性有待加强。城市群、都市圈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全局一盘棋发展。各类设施网络融合不够,缺乏联合调度和智能化响应。

  设施水平和功能有待提升。城市地铁、轻轨等大容量轨道交通发展滞后,供水、排水、热力管网等地下设施的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还有差距,精细化、系统性、协同性管理能力有待提升,难以满足多样化、多元化的服务需要。

  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尚需提高。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融合场景应用深度不够,不同基础设施之间、不同业务之间系统分设,资源无法共享,新技术可以带来局部功能提升,但又造成了系统的割裂,“烟囱效应”“信息孤岛”大量存在。

  低碳绿色发展方式还未形成。基础设施绿色化、生态化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空间的占用问题比较突出,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节能集约、减碳降耗空间仍然很大。

  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依然不足。缺乏对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体系建设的整体设计和组织领导,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较弱,新型电力系统运行安全风险增加,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问题突出。

  基础设施系统集成发展基本要求与实施路径

  (一)大力建设和完善各类基础设施枢纽。交通、能源、水利、信息枢纽是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重要节点,也是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的关键点,更是贯彻系统集成理念的重要载体和场景应用,要强化枢纽内部设施之间、枢纽之间的协同衔接,促进枢纽与对外运输通道、城市空间格局、腹地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与互动发展,带动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

  (二)实现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和协调联动。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促进资源共享、线位共用、功能互融。统筹内河航运发展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航道航运开发与航电枢纽建设一体发展。统筹本地电网结构优化和互联输电通道建设,注重电力跨区优化配置,加强事故状态下的电网互济支撑。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加强充电、加氢、加气和公交站点等设施建设。

  (三)促进基础设施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推动卫星通信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高分遥感卫星等行业应用,打造全覆盖、可替代、保安全的基础服务网。加强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推广应用。全方位布局交通感知系统,推进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发展。构建泛在先进的基础设施,实现网络互连、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四)加大基础设施系统性补短板力度。按照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总体要求,统筹考虑涉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方面基础设施的短板领域,系统考虑基础设施内部各行业以及基础设施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的薄弱环节,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以及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对未来一个时期基础设施发展方向进行优先序的选择,准确定位基础设施发展短板。

  (五)提升基础设施节约集约发展水平。将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城镇规划有效衔接,统筹考虑城市格局和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共建共享共用。节约集约利用通道线位资源、岸线资源、水域资源,减少对空间的分割。立足经济、适用、先进、高效,走低成本、高效益的基础设施发展道路,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基础设施与服务。

  (六)团结各方力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清楚划分基础设施的投资责任,不仅涉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还有省内各级政府的投资责任划分。要明确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主体职能。参考市场利率合理确定基础设施企业收益率,形成政府、消费者和生产者合理分担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本的有机结合,不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实现民间投资对政府投资的有效补充,形成投资的合力。

  (七)创新基础设施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基础设施准公益性、外部性较强,结合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布局要求,将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实施综合和整体开发模式。结合政府补贴、项目周边土地开发、生态补偿收益、其他经营性资产收益等渠道构建项目还款来源,产生经营性现金流,进行持续收益反哺,提高项目的投资价值。创新基础设施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

  (八)加强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根据相关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特征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财力长期变化趋势,从更长期视角考虑代际公平和成本分担,实现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资金平衡。根据地区和城市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科学编制基础设施投融资规划,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与实施节奏,形成高质量、可持续的有效投资。从项目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方面综合施策,控制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

运用系统集成理念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