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业集体赴港IPO背后:普遍亏损、估值膨胀、现金流紧张
2023年度港股一共迎来70家新股上市(剔除3家创业板转主板),合计募资额458亿港元,无论是上市数量还是集资额都为过去20年来低位。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数据发现,这70家新股中,涉及人工智能(AI)或者数字化的公司有13家,合计募资额86亿港元。
除此之外,还有20家科技企业正在排队处理中,这20家科技企业普遍面临亏损。“此前人工智能或数字化行业颇受投资人青睐,并催生一波估值泡沫,但在目前募投都不行的情况下,这些公司若再不上市融资补充弹药,很有可能面临资金枯竭局面,发展受限,背后的投资机构也有退出的压力。”澳银资本董事长熊钢向记者表示。
科技企业“流血”上市补充弹药
人工智能、数字化、云计算……这些都属于前沿科技的“代名词”,这些热门领域的企业在2023年度争先恐后赴港上市。
记者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包括AI机器人“优必选”、智能辅助驾驶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自动驾驶“知行科技”、人工智能模型“第四范式”等一共13家科技企业在香港上市,占比18.5%,合计募资85.66亿港元,占比18.7%。
与此同时,AI智能驾驶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AI语音公司“云知声”、生成式AI公司“出门问问”、交互式AI“声通科技”、AI推荐功能公司“宜搜科技”等多达20家AI公司密集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且均已通过聆讯,排队等候上市。
记者分析数据发现,这20家拟上市公司中以2022年度财报为基准,有16家为亏损,亏损金额在人民币10亿元以上的有1家,为黑芝麻智能(-27.54亿元),仅有4家实现微盈利。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等科技公司集体赴港上市背后,普遍盈利欠佳,且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除此之外,这些涉及AI概念的人工智能公司的账面现金流普遍捉襟见肘,对于一个重研发的行业来说,账上现金流不充足是致命的,但也足见,为何这些公司急于港股上市。
比如黑芝麻智能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度,公司账面现金分别是2.44亿元、15.55亿元、9.82亿元,截至2023年4月底,账面现金8.83亿元,而公司的研发开支由2020年的2.55亿元增加至2021年度的5.95亿元、2022年度的7.64亿元。随着后续研发持续投入,公司目前账面现金流非常紧张。
熊钢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一级市场募资难的情况下,企业现金流不理想,通过上市融资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考虑,但这要看二级市场是否买单。香港二级市场对科创企业还是比较谨慎的,融资难度较大。但融资的逻辑是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背后的投资机构可能会产生分歧,比如后面进去的机构是否会出现估值倒挂?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膨胀的估值与商业化之间的博弈
在这些AI智能公司普遍“流血”上市背后是被资本吹捧起来的估值,他们的估值可以在几年时间内暴涨上百倍,他们背后也不乏明星创投机构,包括红杉中国、腾讯、北极光创投等。
2023年5月30日,港交所文件显示,由前谷歌公司自然语言科学家李志飞创立的人工智能公司“出门问问”递交招股书。招股书文件显示,出门问问成立于2012年,成立当年获得真格基金数百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此后,红杉中国、海纳亚洲加码,公司接连完成A轮、B轮融资。2015年,出门问问获得Google注资,这是Google为数不多的投资之一。
完成C轮融资后,出门问问估值达到3亿美元。两年之后,出门问问获得大众汽车1.8亿美元D轮融资,成立合资公司,各占50%股份。自此,出门问问估值超过7亿美元。
从投融资列表看出,出门问问的投资后估值从2013年2月的510万美元,一路增长至2019年9月的7.57亿美元,短短6年时间,估值翻了150倍。
这一造富神话也出现在另一家公司“黑芝麻智能”身上。证券时报记者详细梳理了黑芝麻智能的融资历史,公司自2016年7月成立,当年9月就火速拿到了北极光创投的投资,2019年3月获得上汽集团及招商局集团投资,2020年9月拿到了海松资本投资,2021年4月,获得腾讯、博世集团及东风汽车集团投资,9月获得小米投资,2022年1月,获得蔚来资本及吉利控股投资。
公司前后一共进行了10轮融资,合计融资额折合人民币约52亿元。从融资轮次来看,黑芝麻智能估值7年时间涨超122倍,从最初的1.27亿元到最后一轮的155亿元,堪称坐上了火箭。
事实上,人工智能在一段时间内因估值过高、落地场景不明朗等问题,一度受到市场质疑。熊钢向记者表示,“估值与商业化价值是一个永恒的博弈,这100多亿元的估值可能在某一个时间段是成立的,但过了这个时间节点就不成立了。实际上,就是投资机构低估了技术进化的难度和高估未来商业价值,这就是估值泡沫的产生。用5年的时间催生出一个估值百亿的项目,技术上是否可实现?即使实现了,出来的产品商业价值可能会大打折扣,因为替代品、竞品大规模出现。”
熊钢认为,AI未来发展前景巨大,但面临技术“落地难”的特点。商业模式和变现能力是AI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从算法角度看,AI行业并未实现巨大的技术突破;实战落地场景分散,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知识产权和伦理问题也是导致行业发展瓶颈的重要原因。找到合适的场景是AI商业化落地的关键。
- 中海长租睦邻社群,连接青年与城市的向XIN成长
- 上天入海
- 重点物资需求平稳、人力物力加大投入……全力以赴“护航”国庆假期平安、顺畅
- 国际识局:石破茂赢得自民党总裁选举,将成下一任日本首相
- 网红主播应当拼什么
- “好房子”塑造好品牌,成就好房企——中国房地产企业品牌提升策略
- 【图解】8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9%
- 突发买下全国第二贵地 浙江大佬重返房地产
- 祥新控股:国企护航启新程,美好进阶向新生
- 香港特首冀“港产”大熊猫龙凤胎明年首季与公众见面
- 李家超:香港将举办超过400项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载誉而归!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返抵广州
- 中越边境广西宁明全力以“复”开展灾后重建
- 中国文旅产业新观察 | 技术赋能:中国文旅产业催生新需求
- 专家回应网络传言“中国高铁一公里耗一万度电”:与事实不符
- 鼎级牛火锅加盟条件有哪些?酸汤牛肉火锅招商加盟的七大特色锅底你喜欢吃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