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国内经济“L”型放缓阶段下,“出海”是民企重要机遇

保险理财 2023-12-18 clz123 7447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上海报道

12月上旬,在《直面不确定性:民营经济的生存与创新》研讨会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在主题发言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要不断适应国内经济放缓的趋势,打开全球化视野,积极“走出去”。

在张军看来,现在不少民营企业患上了“放缓综合症”,对经济变化敏感,目前外部环境非常复杂,加上国内经济处于一个所谓“L型”放缓的阶段,增长预期也在逐步下调,“如果换一个思路,民营企业打开全球化的视野,仍有很大机会。”

“中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那些已经上规模的、在某些领域有巨大竞争力的企业,其实需要考虑向海外进行更多产能转移,未来供应链多元化,为中国企业‘出海’创造了巨大的机会,民营企业要有足够的嗅觉走到中国向海外直接投资的潮流中,这个空间非常大。”张军说。

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出海”契机

民营企业为什么应该“走出去”?

在张军看来,当前国内市场结构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市场整合的基本问题,也就是今天提到的所谓整合国内大市场,同时,民营企业在创业时面临融资等方面更大的约束,做大规模之后又可能面对更多挑战,“在当前经济发展的体制下,任何一个行业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只要开放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就会迅速形成过度的进入、过度的投资和过度的产能。”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张军表示,最近7、8年的时间,中国经济不断地暴露过去高增长时期留下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笼统来说是结构性的问题。中央在经济宏观管理上逐步地减弱了经济刺激的力度,转向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因此整个经济放缓的趋势就形成了,而民营企业处于“不适应综合症”状态,可能还期待经济会有快的增长,但中央已经下决心改变过度依赖投资的模式,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过去几十年经济波动当中,每一次用传统基建的方式推动大规模的资本支出,拉动经济增长,对需求的过度刺激就留下来很多的问题,2015年后这些问题日益突出,这也就是国家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背景。”张军说。

2016年《人民日报》引用权威人士观点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张军认为,民营企业要适应经济“L”型放缓阶段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中央也不太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用刺激投资的办法,再维持短期的繁荣,“我们可能进入一个‘L’型长尾阶段,很多民企,特别是传统行业的民企怎么去适应这个长尾阶段,这个问题需要提出来。民营企业在这个时候,需要有全球眼光,要有嗅觉‘走出去’。”

张军认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中国现在正好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我国企业开始向全球布局,“中国现在累计的海外直接投资量约为2.5万亿美元左右,这里面当然包括央企在内,但即使这样,也差不多只是美国的1/3,比新加坡大概多了1万亿美元,但按人均衡量,我国人均ODI水平只有美国的1/12、新加坡的1/14。”

“全世界进入一个产业链重构的阶段,强调供应链的多元化,民营企业要顺应这个大的趋势,到外面去布局。中国在这个时候需要产生大量的产能到海外去,才能更好地让那些高附加值、生产率更高的生产性服务业留在国内。”张军说。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国内经济“L”型放缓阶段下,“出海”是民企重要机遇

产生更多跨国公司

“中国优秀民营企业下一阶段的发展,应该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将来全球的跨国公司中,中国跨国公司的数量应该是居于前列的,中国的跨国公司当中主流当然应该是民营企业。”张军认为。

“除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很多企业也去中东、中东欧、东南亚等区域拓展,例如浙江很多企业把工厂搬到东南亚去,在缅甸设立服装工厂,经过第三方去出口美国。此外,中国向墨西哥、越南的投资,甚至向印度的投资都在大幅增长, 20年以后,能够生存得很好的企业一定是这些国际化的企业。”张军说。

张军总结认为,中国在这个时候需要产生大量的产能到海外去,才能更好地让那些高附加值、生产率更高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东西留在国内,否则,大家都拥堵在国内市场上,生存不易,布局海外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并不是坏事。

在他看来,中国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很快,人才有巨大的优势,研发加上成熟的供应链、基础设施,中国应该有足够的条件产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

“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去’,也有助于将来中国转向进口促进的战略,进口在未来要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引擎。中国必须要从出口导向的经济逐步转向进口促进,通过大量海外直接投资输出制造业产能,引导国内非贸易经济活动的扩张,促进国内市场的发展,人民币也最终变成国际货币。”张军说。

张军认为,中国现在到了转变的契机,因为出口导向的经济会相对抑制国内的市场,“为了支持出口、压低成本,工资率增长率要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信贷要变得相对便宜,融资要相对廉价,甚至其他生产要素包括土地、总体价格都是被扭曲的。”

目前,中国要变成一个巨大的市场,意味着国内要创造足够的购买力,这时候要素价格的扭曲都要逐步得到校正,“校正以后我们的收入增长就会加快,特别是名义收入的增长会更快,形成巨大的购买力,中国才能拥有巨大的进口需求。”张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