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荣根财团总裁彼得・荣根答21:中国是创新领域的引领者,全球贸易紧密联系将摒弃“逆全球化”思潮

保险理财 2023-12-16 clz123 6572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实习生张润仪 广州报道

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此次会晤是2019年以来双方首次面对面会晤。德国各界对此关注,并对欧中加强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表达了期待。

近日,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现场,德国著名投资家、德国荣根财团总裁彼得・荣根也谈到中德合作的广阔前景,并再一次赞叹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彼得・荣根表示,中国在过去四五十年发展惊人,人均GDP从100美元增长到11000美元,这是世界此前从未经历过的。

彼得・荣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时,把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形容为“把钱变成知识,再把创新知识转化为钱”,并称创新可能比全球化更重要。“对欧洲人来说,中国在创新方法、科技科研方面一直以来都做得比较好的,可以说是一个引领者。”与此同时,他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风险投资方面领先于欧盟,因此中国和欧盟依然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谈及中德贸易,彼得・荣根特别提到德国从中国的进口呈现稳健的增长势头。他表示,“全球贸易之间的相互联系,说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有好处。同理,逆全球化思潮将不会受到欢迎。”

(德国著名投资家、德国荣根财团总裁彼得・荣根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拍摄:何柳颖)

“把钱变成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钱”

《21世纪》:为什么你说创新可能比全球化更重要?

彼得・荣根:我认为创新是实现发展的最优解。企业投入资金进行发明,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通过科学研究产出新知识。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把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和服务,并找到销售渠道和市场。可以简单概括为,把钱变成知识,再把创新知识转化为钱。

《21世纪》:科技发展是中欧合作的重要领域,特别在人工智能、5G等方面,中欧在该领域如何互补?在人工智能领域,外国在中国的风险投资有怎样的变化?

彼得・荣根:中国和欧盟在技术方面如何实现互补,是公司和企业家们需要探索的。或许政府可以给予路径指引,但企业出于多重考虑可能不会立刻付诸实践,所以这也是政府选择让企业进行自行探索的原因。

两国企业进行合作时或许很难完全避免风险,特别是初创企业。社会创造了企业家,企业家成为探路者,他们在未知的领域中前进,承担风险的同时也获得回报。但真正能获得回报的企业可能只是千分之一,70%的创业公司都无法在刚成立的五年内站稳脚跟,

企业合作是一方面,而在人工智能方面,中欧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举例来说,在2016至2018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风险投资领先于美国,达到顶峰。但目前,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美国在人工智能的风险投资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次是中国,而欧洲则在这方面落后。当前欧洲也在人工智能方面发力。目前,欧盟委员会正在就如何监管人工智能进行辩论,而未来,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可能会进行技术革新,这也为中欧的合作创造更大的空间。

德国从中国进口额依旧坚挺

《21世纪》:在有些国家搞所谓“脱钩断链”的挑战下,中德企业仍然保持合作,例如德国汽车公司积极寻求与中国进行合作,你如何看待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的吸引力?

德国荣根财团总裁彼得・荣根答21:中国是创新领域的引领者,全球贸易紧密联系将摒弃“逆全球化”思潮

彼得・荣根:在双边贸易方面,我们看到过去几个月德国对中国的出口有一定的下降,但与此同时,德国从中国的进口并没有减少。以去年的数据来看,德国从中国进口了价值约1910亿欧元的商品,比2021年增加三分之一;德国对华商品出口增长3.1%,为1070亿欧元左右。

所以我想说,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有好处。就以亚洲区域来说,亚洲国家相当于一个集团,区域内近60%的贸易是相互联系的,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情况同样如此。从创造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逆全球化思潮也不会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