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大气环境“超级大脑” 让大气从治理到“智理”
从“大气十条”到“蓝天保卫战”,再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我国成为全球大气治理速度最快的国家。而在每一步的行动背后,有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组成了最强大脑,让我国大气从“治理”到“智理”。
这个体积巨大的实验箱正在对大气中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的成因机理进行模拟分析。持续提升空气质量,科研团队正在持续攻关。
在另外一间实验室,这块大屏幕连接着全国308万国6柴油车,每辆车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和污染物的排放装置是否正常运行,一目了然。
这里就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由环境科学、气象学、化学、经济学等295家科研单位、近3000名科研人员组成。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李海生:围绕着京津冀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到底污染哪来的,怎么把它治好,去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同时还创新了一市一策的驻点跟踪研究模式,我们把团队安排到地方,长期驻下去,做源清单源解析,抓住主要矛盾。
最强大脑的组建,转变了过去“小而散”的科研模式,整合多学科力量,从环境问题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集中攻克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关键问题。
在移动源污染排放治理实验室,记者看到一组数据:从2000年到现在,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从1000多万辆涨到了目前3.1亿辆,整个污染物排放不但没有同比增长,而且从2010年开始逐渐稳中有降。
总台央视记者 何莉:我们现在看到这些瓶子里装的就是机动车排放的颗粒物,第一个瓶子里装的就是柴油车,每100公里的颗粒物排放达到293克。随着标准的制定以及科技的不断创新,如今柴油车每100公里的颗粒排放只有1.5克,1.5克和293克,足足降低了将近200倍。
重型柴油车目前保有量虽然只是机动车保有量的6%左右,但是它排放的氮氧化物达到了76%,是下一步减排管理的重要对象。专家介绍,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PM2.5排放标准是10微克每立方米,我国还要依靠科技创新在各个领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李海生:我们想下一步怎么能够通过一些重大的项目,重大的科技工程,把京津冀这个区域打造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板,同时我们还要强调减污降碳要协同。
(总台央视记者 何莉 李志贵)
- 龙湖龙智造:以龙湖智慧智造未来城市
- 新城建管:以产品力革新引领行业转型与全国化布局深化
- 戴西数字化研发平台:布局中国国产工业研发设计系统的初心
- 锦绣中国年丨这些“首次突破”带来的中国信心
- 逛庙会、赏非遗、骑马踏雪 今年流行休闲过年→
- 【新春走基层】雅砻江上万名建设者奏响新春“奋进曲”
- 大湾区2025年1-3月东莞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排行榜
- 语音操控,舒适无限:顾家智能沙发成家居新风尚
- 中建东孚:以央企担当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 游戏产业与人工智能的共生进化:技术试验场与应用新边疆
- 冠珠瓷砖×郭培:当东方美学邂逅匠心工艺,高定精神如何重塑品质生活?
- 华北区新开盘谍报:改善产品热推,整体去化表现优秀
- 2025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
- 未来已来 AI赋能百业 | 市场易和您共赴智能时代之约
- 36城火爆加盟丨桑乐轻装轻改2025春季招商峰会圆满收官
- 央行政策新动向,房产市场迎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