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医疗:从“万亿市值”到百亿市值

娱乐游戏 2024-01-24 clz123 69787

  12月21日,微创医疗股价触及四年来最低点,报7.57港元。12月22日,收于7.86港元,总市值约144亿港元。

  三年前,微创医疗董事长喊出的“万亿市值”仍言犹在耳。不过三年时间,微创医疗市值从却千亿元跌至不足150亿港元,“万亿市值”似乎成为微创医疗遥不可及的梦。

  从“万亿市值”到百亿市值

  2020年股东大会上,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豪情万丈,“微创医疗是一家有万亿市值基因的公司”。当时的微创医疗,全年股价涨幅超355%,是名副其实的千亿市值“白马股”。

  对于公司股价的上涨,常兆华认为,既是预期之外也是预期之内。2021年6月,微创医疗更是涨至历史新高,市值突破1200亿港元。

  常兆华认为“微创医疗除生产医疗产品器械外,也是一个生产上市公司的公司。通过这种经营模式,能够实现公司的持续性增长。”

  自2019年分拆第一家子公司上市至今,微创医疗已成功分拆出6家公司上市。2019年7月22日,心脉医疗(688016)在科创板上市;2021年2月与11月,心通医疗与微创机器人(300024)分别在港股上市;同年,微创光电登陆北交所;2022年,微创脑科学与微电生理分别成功登陆港交所、科创板。

  今年5月18日,微创心律向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或将成为微创医疗分拆的第七家上市公司。

微创医疗:从“万亿市值”到百亿市值

  不过,股价的上涨并未持续太久。自2021年7月起,微创医疗走势几乎可以用一泻千里来形容,从千亿市值跌至百亿市值。

  微创医疗“跌跌不休”的同时,子公司表现也不容乐观。心通医疗在上市初期升至21.6港元/股后迅速下跌,2023年12月22日收盘价报1.58港元;微创机器人在股价突破70港元后震荡下行,报收18.7港元。

  尽管微创医疗一路“拆拆拆”,即使算上分拆子公司的市值,微创系离万亿市值仍有不远的距离。

  而在频繁分拆过后,微创医疗自身也深陷亏损泥沼。2020年之前,微创医疗保持持续盈利。而2020年,微创医疗就由盈转亏,亏损2.23亿美元。2021年、2022年,亏损分别为3.51亿美元、5.88亿美元。

  旗下的6家上市公司,也只有心脉医疗、微电生理实现盈利,其他均处于亏损状态。

  借新还旧暴露的流动性风险

  不管是频繁分拆子公司上市,还是新发有息可转债以置换此前零息可转债“借新还旧”都暴露出微创医疗的资金流动性风险。

  根据公告,微创医疗计划赎回7亿美元的2026年到期的零息可转债,同时计划发行2.2亿美元的2028年到期的年息5.75%可转债。

  截至公告日,通过交易经办人,微创医疗已收到债券持有人向公司出售本金总金额约2.17亿美元的现有可换股债券承诺,余下未偿还可换股债券约4.48亿美元。

  该项融资计划始发于2021年6月,初始转换价格每股92.82港元,较6月1日收市价70.05港元溢价约32.5%。如果微创医疗股价持续上涨直至超过92.82港元/股,可转债持有人就可以通过将债券转化为股票而获利。

  而事实上,微创医疗股价自2021年6月1日一路下跌,累计跌幅超过85%。因此有市场观点猜测,可转债持有人大概是眼见转股无望因此要求微创医疗按照条款提前还债。

  从该公告来看,微创医疗至少面临着4.48亿美元的偿债问题。而截至今年6月底,微创医疗现金及等价物约8.43亿美元,但流动负债合计高达13.56亿美元,无疑加重其资金压力。

  此外,2019年至2022年,微创医疗负债总额分别为9.44亿美元、10.81亿美元、21.63亿美元、22.01亿美元,企业资产负债率59.07%、43.79%、49.38%、55.12%。

  连续分拆后业务被集采重创

  在今年股东大会上,微创医疗明确表示,公司的长期战略是分拆12家公司独立上市。微创医疗旗下多达50余家子公司都将通过入股、并购等形式注入该12家上市公司。

  频繁地分拆,也引发外界对微创医疗“空心化”的担忧。截至目前,微创医疗已完成多产品线布局,包括冠脉介入、骨科、心率管理(起搏器)、动脉及外周介入、神经介入、心脏瓣膜、手术机器人等板块。

  高值耗材集采却给微创医疗带来不小的压力。集采对微创医疗的影响主要在冠脉支架和骨科领域,2020年年报显示,受高值耗材集采带来渠道库存价格补贴压力,当年内微创医疗心血管介入业务期内营收1.45亿美元,同比下滑44.6%。2021年,冠脉支架集采落地,微创医疗心血管业务营收同比下滑10.8%。此外,微创医疗的关节产品、脊柱和创伤产品也都在全国及省级带量采购中中标。

  受集采影响,微创医疗毛利率从2019年的71.1%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59.1%。